“双一流”是否能够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?

阅读量:245
吴文峻,王韬
PDF在线浏览 下载本文    双一流学科建设

2016年10月20日,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(CCF YOCSEF)在2016中国计算机大会(CNCC)期间举办特别论坛,就“‘ 双一流’是否能够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”展开思辨。

所谓双一流,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。为争一流,各高校都开启了综合改革的步伐,在人事制度、教育教学和科研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探索和革新。在这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,以ESI为导向的学科排名趋势日益强化,以国外Tenure Track(终身教职)制度为参考的人事制度改革日显突出。这对我国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?是否能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实现弯道超车,用5-15年的时间,达到“世界一流”水平,成为全球计算机领域的全面领跑者?

围绕上述问题,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邀请CCF高级会员、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,CCF理事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傅育熙,CCF常务理事、山东大学教授陈宝权,CCF海外理事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晓东担任特邀讲者,共同分析“双一流”对我国计算机学科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,解读综合改革的政策导向和实施成效,从国际学术视野来探讨我国计算机学科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和“领跑”的可行路径。论坛由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副主席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吴文峻,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、清华大学教授武永卫主持。

如何理解“一流大学”和“一流学科”?

张晓东教授在题为“追求科学精神,回归教育本源”的报告中指出,世界一流的实质是对科学价值的追求,跟排名没什么必然关系。他认为大学有两个根本使命:知识和文化遗产宝库、开发新知识的平台。这两个使命的本质自高等教育诞生以来,历经千年没有变。凡是世界一流大学,都会很好地履行这两个神圣的使命,并有以下的特质:它们都是全球学者最想去工作的地方,但只有最优秀的被选上;是全球青年学生最想去学习的地方,但只有最优秀的被选上;能在一流大学任教或学习,不是证明自己的优秀,而是在一个优秀的群体中更加优秀。

孙茂松指出,一流的学科,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、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一流的本科教育。首先,当前在“双一流”建设中,一流学科方向说得还比较少。实际上,一流研究方向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基础,很多学校可能整体的学科水平没有达到一流,但是在某些研究方向同样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。其次,一流学科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有世界一流的大师,陈寅恪先生给大师巨子的定义是,“其学术关系到民族盛衰和学术兴废”、“开拓学术之区宇,补前修所未逮”,在世界范围内开辟和引领国际学术的一片天地。 第三,一流学科的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流的本科教育。与国外一流的计算机学院相比,我们的本科教育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。从国外的经验看,美国特别顶尖的大学要求最顶尖的教授要讲大学一年级的课。我们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,鼓励更多优秀教授为本科生授课,并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、物理、人文方面的教育,夯实他们的学科基础。

与国外的一流大学、一流学科相比,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为此,傅育熙在“计算机学科‘双一流’建设的漫长之路”的报告中,全面分析了英国、美国一流大学的情况,指出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。他认为,2020年前,中国会有5所左右的大学进入世界百强,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巨大差距,在2050年前,中国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学。


会员登录后可下载全文

中国计算机学会(CCF)拥有《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》(CCCF)所刊登内容的所有版权,未经CCF允许,不得转载本刊文字及照片,否则被视为侵权。对于侵权行为,CCF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<<< 下一篇 无
读完这篇文章后,您心情如何?

作者介绍

吴文峻

  • CCF YOCSEF副主席
  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
  • 研究方向:群体软件、MOOC、e-Science
  • wwj@nlsde.buaa.edu.cn

王韬

  • CCF高级会员、CCF YOCSEF AC委员、CCCF编委
  • 北京大学副教授
  • 研究方向:计算机系统结构、可重构逻辑、无线网、并行计算
  • wangtao@pku.edu.cn